.

科普类癌

  来源:网络

类癌(carcinoid)又称类癌瘤(carcinoidtumor),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铬细胞的新生物,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的上皮细胞肿瘤,它的组织结构象癌,具有恶变倾向,但较少发生转移,所以称类癌,类癌可发生于食管到直肠消化管中的任何部位,但以阑尾、直肠和回肠最多见,此外,约10%见于支气管、胸腺、甲状腺、卵巢、宫颈和睾丸。

一、基本信息

  又称:类癌

  英文名称:carcinoidsyndrome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常见发病部位:阑尾

  常见症状:腹部疼痛,肠道出血,皮肤潮红

二、病因

  类癌细胞可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及前列腺素等。在发生类癌后,食物中的色胺酸有60%在类癌细胞中转变为5-羟色胺,因此在类癌患者血液中的5-羟色胺有明显的增加。

  缓激肽是引起临床表现的另一种比较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类癌组织中有大量的血管舒缓素,这是一种蛋白水解酶,作用于激肽原,生成赖胺酸缓激肽(胰激肽),在胺肽酶的作用下,赖胺酸缓激肽又转变为缓激肽。缓激肽引起皮肤潮红,皮肤温度不高,为冷型。5-羟色胺引起的皮肤潮红、皮肤温暖,为热型。若已有肝脏转移,一方面因为产生的5-羟色胺过多,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进入肝静脉而进入体循环。再者肝脏因广泛类癌的侵犯使清除的功能降低。因此,在有肝脏转移后,类癌综合征即可发生。

三、临床表现

  阑尾是类癌的好发部位,在年轻人作阑尾手术时,可偶然发现此病。发生在小肠的类癌,其局部表现如腹部疼痛、肠道出血等。疼痛的原因可由于肠梗阻、肠套叠所致。类癌综合征多见于肠道类癌发生肝转移以后。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潮红。典型发作为突然出现皮肤潮红,开始只持续10~15分钟,间隔几周到几个月发作一次,以后发作愈来愈频繁,一天可发作几次;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可长达几小时。

  潮红分为三个阶段:

  1、初起颊部及鼻部皮肤呈砖红色,后扩展到颈、胸部及四肢。结合膜也可充血。同时出现眼睑及口唇水肿,皮肤变热。

  2、皮肤出现青紫,皮肤变凉。输出量降低,心率增快,血压轻度下降。

  3、可能因为血管扩张而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称类癌危象。

  皮肤潮红也可呈持续性,因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血流淤滞。在鼻、颊部皮肤有典型的血管扩张的表现。若将类癌切除,这种改变可以消失。因为食物中的色胺酸被类癌细胞利用转变为5-羟色胺,故出现由于烟酸缺乏而引起的糙皮症。

四、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1、更年期皮肤潮红:是一种持续时间较久的皮肤潮红,但多不严重,有皮肤发热感。无皮肤发绀,亦无腹痛、腹泻、喘息等症状。

  2、神经性水肿:因受各种刺激后突然发生的软组织限局性水肿。为一种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常发生于面部、口唇、眼睑,亦可发生在口腔及咽喉;喉头水肿严重者可引起窒息。

  3、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因其产生组胺增多,引起皮肤潮红,皮肤黏膜可出现红斑,也可有荨麻疹样改变。持续时间较久,可发生腹泻。当皮肤潮红时,血中组胺增加。

  4、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时,可发生皮肤潮红。但不会发生血中5-羟色胺及尿中5-羟吲哚醋酸增高。

  5、不伴有皮肤潮红的腹泻: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相鉴别,如胃泌素瘤可以引起溃疡病及腹泻。

  6、类癌患者喘息发作时,需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7、由类癌引起的心脏三尖瓣病变,需与风湿、右心室乳头肌功能障碍、感染性心内膜炎相鉴别。

五、病理改变

  典型的胃肠道类癌,瘤常为细小的黄色或灰色粘膜下结节样肿块,单发或多发,粘膜表面多完整,其形态不一,有结节状,息肉样或环状等表现。少数瘤体表面可形成溃疡,外观酷似腺癌,常侵入肌层和浆膜层。一部分病人可有多源性类癌瘤存在。回肠类癌常为多发,瘤体较小,直径为3.5cm以下,多在1.5cm左右。国内一组统计78例,直肠类癌部位均在直肠10cm以下范围,瘤体大小约0.2~2.5cm,多小于1.0cm,形似息肉,但无蒂。切面观呈灰白或灰黄色,质硬,边界清楚。

  类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方形,柱状,多边形或圆形。细胞核均匀一致,很少有核分裂相,细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胃肠道各部分类癌的胞浆内颗粒形态与组织化学各呈不同表现。小肠类癌细胞内含有较大而多形的颗粒,银染色反应阳性故为亲银性。胃类癌细胞的颗粒呈圆形,银染色反应时,必须加入外源性还原剂才呈阳性反应,故为嗜银性。直肠类癌细胞的颗粒较大,圆形,均匀一致,亲银和嗜银的染色反应均阴性,故为无反应性。

  1、类癌的组织学结构特点为瘤细胞的排列呈多样化,Soga等根据排列方式分成5型:

  A型:类癌细胞聚成结节性之实性巢团,细胞大致圆形,排列不规则,呈索状侵入周围。多见于起源中肠系统的类癌,是最典型的一型。

  B型:瘤细胞呈状结构,排列成一层,如壳状,细胞核在周边部分,排列整齐如栅状或条带状,多见于起源于前肠系统的类癌。

  C型:方型细胞排列成腺体状,但其中无空腔,或成玫瑰花型。

  D型:瘤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规则,成大片髓样结构。C型及D型多见于起源于后肠系统的类癌。

  E型:为上述四型的各种混合型。

  2、类癌的不典型增生和核分裂相均不明显,一般很难从细胞形态来判断其恶性程度。可以参考:

  ①类癌的大小,综合例手术资料,最大直径在1cm以下者,90%~%表现为良性病程。1~2cm之间者,30%~50%有转移。直径2cm者,80%~%有转移。

  ②浸润程度,据统计已侵犯胃肠道肌层的类癌,90%发生转移。

  ③生长部位,阑尾类癌几乎都呈良性病程,即使已浸润至浆膜,发生转移仍较少见(2%)。

加入QQ群,与更多病理朋友同行: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cdouban.com/zwys/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