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课0325影像群集

每次大家在阅读文章前,请花两分钟看看视频吧

一份公益,一份感动

女,58岁,头晕3天。诊断: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男,54岁,进食后腹痛5月余。最后诊断:小肠低分化腺癌并周围淋巴结转移小肠恶性肿瘤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且以低分化病例较多。腺癌起源于黏膜上皮细胞,十二指肠腺癌较空肠及回肠多见。小肠腺癌CT表现为小肠腔内单发息肉状、菜花状软组织结节及团块影,其内部可发生出血、片状坏死而使肿块密度呈不均匀征象,钙化少见。以腔内生长方式为主,较大肿块向腔外隆突,部分病灶肠壁呈不规则及环状增厚,厚薄不均、僵硬,内缘欠光滑,相应肠腔狭窄,合并肠梗阻;增强扫描病灶以动脉期强化较门脉期明显,较大病灶内低密度液化坏死区无强化;因肿瘤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所以较易及较早直接对周围结构侵犯及远处的转移。位于十二指肠的病灶极易侵犯周围肝门、胰腺及腹主动脉,易合并胆道梗阻。可以通过冠状、矢状或曲面重建图像能直观地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清楚显示病变各项特征。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瘤小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绝大多数,且以B细胞性多于T细胞性。最易累及小肠远段,这与该部位的淋巴组织丰富有关。CT表现主要包括肠壁增厚、肠腔变形、肠管扩张或狭窄、肠腔内或肠腔内外的软组织肿块、肠壁的节段性或弥漫性浸润等,而肠穿孔、肠套叠是其重要的并发症,增强后肿瘤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模式改变。肠腔管壁增厚和腔内外软组织肿块是小肠淋巴瘤的主要CT表现,伴有肠腔动脉瘤样扩张的肠壁环形增厚以及后腹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恶性淋巴瘤特征性CT表现。12个月,男孩,左腿疼痛。体检时明显膝外翻畸形。影像学表现MRI示左股骨远端骨骺增大且畸形成角(在质子密度加权像冠状位上显示最佳)。左股骨远端骨骺信号均匀,在T2上呈高信号,T1上呈低信号,与对侧肢体相似,无明显钙化。其骨骼发育不成熟且与其年龄不相符,骨骺未见过早闭合。骨髓未见明显异常信号。10个月后复查X线示左侧股骨远端骨骺较对侧增大,沿股骨内侧髁生长且不规则。邻近骨骺簇形不规则钙化,向关节间隙延续,这提示是一个次级骨化中心。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最终诊断:Trevor氏病半肢骨骺发育异常是一种少见的骺软骨生长发育紊乱,又称为Trevor氏病,特征为一个或多个骨骺不对称性过度生长。表现为关节附近硬性肿物,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畸形、疼痛、肢体不等长等。病理生理学半肢骨骺发育异常是一种起源于骨骺的骨软骨样良性肿瘤。其病因与软骨的骨化中心异常发育有关。在婴儿期,出现与次级骨化中心类似的病变,较难与正常骨组织相鉴别。对于较大的儿童,病变更类似于骨软骨瘤。由于早期骨骺闭合而导致下肢不等长。之后,由于合并关节面发育不良可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该病有性别偏好,男性多见。其发病位置通常为单侧,局限型约占1/3,仅累及单个骨骺;泛发型约占2/3,可累及多个骨骺(单个或多个肢体)。最常累及的关节为踝关节。可合并Ollier病和混合硬化性骨发育不良。临床表现肢体不等长,关节肿块,关节错位,与骨关节炎相关的症状。影像学特点1.X线早期表现:早期骨骺骨化,轮廓不规则;晚期表现:从骨骺或籽骨出现的无柄性骨生长,形状不规则,类似于骨软骨瘤。病灶内点状钙化。病变随着骨骼生长发育而增大,正常关节面的破坏可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2.MRI可以有效评估关节面的轮廓及相邻软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对手术干预也有所帮助。病灶表现为软骨的特点,在T1上呈等信号,在T2上呈高信号。钙化区在T1和T2上均呈低信号。鉴别诊断骨软骨瘤、骨化性肌炎、肿瘤样钙质沉积症、滑膜骨软骨瘤病治疗外科手术切除和截骨矫正术可有效缓解疼痛或畸形。早期手术可以减少继发性骨关节炎的改变。多数情况下,术后长期预后良好。女,42岁。咳嗽无痰2个月,无胸闷、心悸。CT表现:右肺下叶基底段膈面可见结节影,直径约0.8cm,边缘光滑。胸腔镜手术探查所见:右侧膈肌腱部近腱肌部交界处结节,大小1.2cm×0.7cm,质韧,囊性,表面光滑,与邻近组织无粘连,肺无异常(图2);VATS下完整切除囊性结节。病理及免疫组化:膈肌囊肿,囊内壁衬覆单层扁平及单层立方上皮、灶性乳头状(图3),免疫组化提示CR(+)、CK(+)、EMA(-)、HBME-1(+)、CK5/6(+)、CD34(-)、CD31(-)、D2-40(+)、Ki67指数<5%,诊断为间皮囊肿。   膈肌囊肿是一种相当罕见的良性病变,可发生在膈肌的任何部位,但多发生于膈肌的腱性部或肌性部前部,临床上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本例间皮囊肿属于先天性膈肌囊肿。临床上膈肌囊肿多无症状,但如压迫周围器官、组织可出现相应症状,患者常因其他疾病或查体发现。CT表现为膈肌上可见类圆形囊样密度影,边缘光滑,与膈肌相连,增强扫描病变不强化,少数可因感染、出血或蛋白样物质凝集等导致密度较高。CT平扫病灶CT值为-20~20HU,不强化,边界清。本例误诊主要原因包括:①肺结节为多发病而膈肌囊肿为罕见病,诊断思路首先考虑肺结节;②患者有咳嗽病史,而膈肌囊肿多无临床症状,故影像学发现的结节首先考虑来自肺内;③囊肿与肺交界面可能因部分容积效应显示模糊。本例患者行VATS肺内结节活检,术中发现结节来自膈肌,CT误诊为肺内结节,表明来自下肺基底段膈面的结节在CT上明确诊断往往较为困难,人工气胸或结合超薄层CT的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能提高这类亚厘米膈肌囊肿的诊断符合率,减少临床误诊率。无症状的膈肌囊肿,只需随访观察,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女,57岁,体检发现胃占位2周。女,56岁,查体发现右侧附件区低密度灶。术后病理:右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为卵巢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0%;肿瘤由来自三个胚层的成熟组织构成,其中以外胚层为主。绝大多数患者较年轻,20-30岁之间,单侧为主,常无症状,有时可触及包块,发生扭转时出现疼痛。病理所见肿瘤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囊壁较厚,内含皮脂样物质、脂肪、毛发,并可有浆液、牙齿或骨组织。CT表现:内含脂肪、软组织密度和钙化的混杂密度囊性肿块,肿块内可见脂液平面,囊壁可局限性增厚,呈结节状凸向腔内。MRI表现:取决于所含的成分,脂肪成分为T1WI高信号,T2WI中低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中呈低信号,是诊断囊性畸胎瘤的主要依据;还可见由毛发、脱落上皮和皮脂形成的壁结节或囊内漂浮物,信号非常丰富,能体现出多胚层肿瘤的特点,可出现脂液平面。   鉴别诊断肿块内有脂肪、牙齿等多种成份,是诊断良性畸胎瘤的主要依据。仍需与恶性畸胎瘤鉴别。后者实性组织成分较多,钙化密度少,与周围组织或器官分界不清,临近器官常有侵犯,并有早期转移。

以上内容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之用

更多内容请添加小编

添加小编请大家自报家门(备注)

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cdouban.com/zwys/10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