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故事的起源是这样的:这位女士的儿子,才2岁就罹患面瘫,一边脸部的表情肌都动不了,哭闹的时候嘴是外向一边。家里人立马带医院看诊,医院医生表示只能口服药物,有一部分可以自愈。这位女士早几年曾在汉古看过中医,对我们的中医水平很认可,为了能让孩子恢复正常,前来问诊。适逢王新宇主任名医面瘫工作室成立了1月余,许泽丹医生和陈弘毅医生都运用王老师这一套理论治疗面瘫,效果显著。所以戚沁园老师推荐她来找许医生治疗,经过3个疗程的电刺激,宝宝的面瘫治好了,恢复正常了。宝宝治疗期间,家里人有什么不舒服都找许医生给他们针灸治疗。所以这一次钟女士突然左下腹疼痛了1个多月都没有好,就想到找许医生想想办法。01
首诊
钟XX女29岁问:预诊:过敏史:否认。既往史:否认。家族史:否认。主诉:左下腹疼痛8年余。诊疗经过:近8年来反复每于月经干净后开始左下腹疼痛,呈隐痛,伴头痛、口腔溃疡,持续2周,月经前1周疼痛方缓解,末次月经8月9日,20日干净,量正常,无血块,色鲜红,8月20日开始左下腹疼痛。天河区新塘街社区子宫附件彩超提示:左侧附件区可见一大小约29*21mm无回声区,子宫直肠窝见约32*21mm液性暗区。容易口苦,平素脚冷,怕冷,眠纳均可,大便正常。望:舌印:腮印:甲印:舌淡红,舌尖红,舌体宽,舌络正常。切:脉象:寸关滑,尺微诊断:1-西医诊断:卵巢囊肿2-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Rx:处方1:全当归15g桂枝嫩尖15g杭芍30g炙甘草15g辽细辛15g小通草10g大枣12个[擘]小茴香10g泡吴茱萸10g生姜30g[切]生半夏15g川芎10g茯苓15g桃仁15g牡丹皮10g麦冬30g剂数:5用法:加冷水ml,文火煮取ml,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治疗:调衡针*3按语
慢性左下腹疼痛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例如结肠炎等。但是女性患者的左下腹疼痛常见于妇科疾病,要注意排查。
这位女性朋友腹痛的时间与经期关系密切,月经干净后开始痛,且子宫附件彩超提示左侧附件区可见一包块,所以可以明确与妇科疾病有关,可能是腹部包块引起了左下腹疼痛。
中医认为有形的肿块是由于气血痰瘀等凝聚而成,多由于寒邪凝结导致的。那么治疗的话就是补阳气,散寒邪,这是解决病因,而气血痰瘀凝聚而形成的肿块,就得活血、行气、化痰、化瘀来使病理产物清除,这是治疗肿物的大体思路。
回归到这个病人,她的疼痛性质为隐痛,多认为气血虚引起;素体怕冷、脚冷、尺脉微,为下元亏虚;少腹肿块说明寒湿之邪凝聚于下;头痛、口腔溃疡、口苦,是因为上有虚火,阳气不降。经过思考后,许医生认为《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正合此病症,因为这个方集温阳、散寒、敛火、化痰、化瘀为一方,于是书写此方。考虑到阿胶价格太贵,暂去掉阿胶,不会影响效果。
针刺治疗
-08-23针刺:三阴交,蠡沟,太溪,关元,子宫关元、子宫、太溪,可以温肾散寒,调整子宫气血;三阴交是妇科圣穴,是脾、肝、肾三经之会,有袪下焦寒湿、调节冲任、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患者左下腹疼痛,是肝经、脾经所过,配合蠡沟以疏通此二经,对于妇人痛经、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痛症,常能一针见效。许医生先给她扎了三阴交和蠡沟后,疼痛立马就减轻了7成,继续扎完其他穴位,留针半小时,取针的时候,再按压她左下腹,已经没有疼痛的感觉。针灸就是如此,对于痛症,只要取穴正确,一般都能立马止痛,比西药的止痛药还快。-08-24症状:昨日针刺后左下腹肿痛明显缓解,偶有隐痛。针刺:肾俞,痞根,关元俞,三阴交-08-25症状:左下腹疼痛基本消失。针刺:关元俞,痞根,肾俞,三阴交因为患者疼痛已经基本消失,接下来重在消肿块,故将穴位调整以补肾、温阳散寒湿、散结为主。痞根为治疗腹部肿块的经外奇穴。02
二诊
-08-30诊疗经过:针刺3次、服药5剂后,左下腹疼痛基本消失,现轻微隐痛,口腔溃疡消失。白带无异味,不多。反复全身起风团10余年,夏天多发,起风团时局部发红。口苦消失,仍有脚冷、怕冷,眠纳均可。服药前3剂大便日十余次,停药2天后再服药大便日2-3次。望:舌印:腮印:甲印:舌淡红,舌尖红,舌体宽,苔根白厚腻,舌络正常。切:脉象:滑,右尺微。诊断:1-西医诊断:卵巢囊肿2-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Rx:处方1:生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生甘草15g大枣4个[擘]金蝉蜕10g生苍术15g川厚朴15g陈皮10g生黄柏10g生怀牛膝10g生薏苡仁30g乌梢蛇丸10g[先吞]剂数:5用法:加冷水1ml,文火煮取ml,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先吞乌蛇丸。处方2:桂枝嫩尖45g茯苓45g牡丹皮45g桃仁45g赤芍45g全当归45g生白术45g福泽泻90g川芎90g熟附片45g阳春砂仁15g败龟板30g炙甘草30g剂数:1用法:蜜丸,每次10g,每天3次,饭前温水送服。治疗:调衡针*1针刺:风池不留针;关元,腹哀,曲池,血海,三阴交,太溪按语
第一诊看完,患者的疼痛就基本已经消失,但并不代表肿块就已经消了。有形肿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祛除也不是一日之功就行,需要缓慢消磨才行。所以第二诊就改用丸剂,取方《金匮要略》的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因为患者有虚火的表现,所以又加上潜阳丹,以图缓消囊肿。汤药主要是治疗患者的荨麻疹。
03
三诊
诊疗经过:末次月经9月10日,8天干净,无左下腹疼痛,右侧嘴唇新发1个口腔溃疡,口腔上下颚疼痛,前几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两侧下腹疼痛,持续1天后恢复正常,月经干净后1周两侧乳房胀痛。服药期间全身风团减轻,近期因天气干燥,风团又有所反复。手脚冰冷,怕冷,四肢乏力。食欲好,大便正常。望:舌质淡红,舌面略紫,舌尖红,苔根白腻。切:脉象:滑诊断:1-西医诊断:卵巢囊肿2-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Rx:处方1:生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生甘草15g大枣4个[擘]金蝉蜕10g生苍术15g川厚朴15g陈皮10g盐黄柏15g生怀牛膝10g生薏苡仁30g乌梢蛇丸10g[先吞]熟纹党30g生白术30g茯苓30g砂仁10g[最后10分下]剂数:5用法:加冷水1ml,最后10分下砂仁,文火煮取ml,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先吞乌蛇丸。处方2:桂枝嫩尖45g茯苓45g牡丹皮45g桃仁45g赤芍45g全当归45g生白术45g福泽泻90g川芎90g熟附片45g阳春砂仁15g败龟板30g炙甘草30g剂数:1用法:蜜丸,每次10g,每天3次,饭前温水送服。治疗:调衡针*2针刺:斑秃处围刺,关元,水道,曲池,足三里,血海吃了1料的蜜丸,这个月月经干净后就没有再出现左下腹疼痛,经期口腔溃疡和头痛也较前好转,说明下焦的寒湿袪了,上面的虚火就能降下来,而无需用清热泻火之药,也不能使用清热药。这位患者病情十分复杂,这次扎针的时候又告诉许医生她患有斑秃多年,问问他能不能一起调。所以扎针的时候一起帮她治了斑秃,大概扎了3-4次,头发就长出来了。04
四诊
诊疗经过:年11月5日医院医院彩超复查:左侧附件区未见明显肿块回声;盆腔见液性暗区,最大深度:32mm。末次月经11月10日,7天干净,左下腹疼痛未作,经前头痛,近1个月未发口疮,偶有外阴瘙痒。仍有皮肤瘙痒,每日发作4-5次,皮肤划痕征弱阳性,腰部胀痛,沉重感。望:舌印:腮印:甲印:舌淡暗,舌尖红,苔根白腻。切:脉象:滑诊断:1-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2-中医诊断:皮肤瘙痒症3-中医诊断:腰痛病Rx:处方1:桂枝嫩尖10g赤芍10g牡丹皮15g紫草15g泡苍术30g黄精30g刺蒺藜30g桃仁10g[打]川红花10g当归头30g川芎10g白鲜皮45g生地黄30g乌梢蛇丸10g[先吞]炙甘草10g生姜15g[自备][切]黑芥穗3g狼毒3g大枣10个[擘]茯苓45g干姜25g淫羊藿30g剂数:4用法:加冷水ml,文火煮取ml,分2次上午10点、下午4点各温服1次。先吞药丸。治疗:调衡针*1针刺:曲池,后溪,肾俞,大肠俞,委中,膈俞卵巢囊肿消失了,这个问题也就告一段落,接下来患者想继续调理荨麻疹。许医生按语
卵巢囊肿根据与月经周期有无关系,可分功能性囊肿与非功能性囊肿。患者腹痛与月经周期密切,属于功能性囊肿,但功能性囊肿一般无明显不适,且2-3个月能自行消退,而患者已经反复出现腹痛8年余,直径约3cm左右,故需要药物及时干预,防止囊肿变大,而出现囊肿破裂、卵巢蒂扭转等危重情况。
一般人见到头痛、口腔溃疡、口苦等症状,便认定是上火,必定使用寒凉清热之品,一见肿块有炎症,必定使用清热解毒消炎。而一旦使用清热解毒药,必定让病人病情加重。
患者患病多年,已经经过很多中西药治疗,且中药一般都是清热解毒,然而效果不佳,说明不合病情。
人体中的阴阳需要达到平衡才能不得病,如果下面太寒了,下焦的阳气虚了,上面的阳气就会多了,形成虚火,这时候出现的上火症状就不能清热,越用清热,下焦越寒,上面就越热。
应该使用温药袪下焦的寒湿,寒湿袪了,阳气就能降下来,上火的症状也会消失。所以这个病人用了这么多的热药,她口腔溃疡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可见人体是一个整体,治病需要调整这个整体的不平衡,而不能头病治头,脚病治脚。
结语
对于西医来说,卵巢囊肿的治疗方法还是以手术为主,用中药和针灸结合治疗,缓消肿块,也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案患者还兼患荨麻疹和斑秃,在诊治卵巢囊肿的过程中也兼顾了这二者。在本案中,中医的优势便是其整体性,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才不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
治病非一日之功,对于病情复杂的病人来说,还是要逐个突破,不可急功近利,贵在坚持。
病例提供:汉古中医许泽丹医师长按下图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