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本病例的临床病史、影像检查和相关问题04解读1.盆腔MR平扫所示病变的描述正确的是?A.双侧附件区囊性病变,子宫内膜增厚B.双侧附件区囊性病变,子宫内膜未见增厚C.左侧附件区囊实性病变,右侧附件区囊性病变,子宫内膜增厚D.双侧附件区囊实性病变,子宫内膜增厚E.双侧附件区囊实性病变,子宫内膜未见增厚答案:D要正确解答,需要仔细观察各个序列的图像,尤其是给出连续扫描层面的T2WI序列。认真观察后不难发现,双侧附件区均有囊实性肿物:左侧肿块实性成份主要位于肿块下部,呈T1WI等T2WI稍高信号,囊性部分为水样信号,内见多发线状分隔;右侧肿块呈囊、实混杂信号,实性部分内可见小片状T2WI高信号;DWI上双侧肿块实性部分明显扩散受限。2.患者行TCT检查,结果为:(宫腔吸出物)可见少量癌细胞,考虑为腺癌。结合影像学检查,盆腔病变最可能的诊断是?A.卵巢癌B.转移瘤C.淋巴瘤D.畸胎瘤E.子宫内膜异位症答案:A双侧附件区囊实性肿物,实性部分有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首先考虑卵巢癌或者转移瘤。患者老年女性,血CA、CA升高,子宫内膜增厚病理结果提示为腺癌,因此需要考虑卵巢癌中可伴有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卵巢癌病理分型中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符合本表现。卵巢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多来自于消化道,少许来源于乳腺、胆道、肾脏等。双侧多见实性为主,部分为囊实性,体积多较小,边界不清,多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大量腹水、腹膜饼形成。患者的腹部增强CT检查未见消化道原发肿瘤证据,基本排除来自消化道的转移瘤。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双侧卵巢也需考虑,但子宫内膜癌转移到卵巢概率较低(约5%),且大部分为隐形转移。通常转移瘤与原发肿瘤比较体积较小,而子宫内膜癌浸润达深肌层以上。根据子宫内膜、卵巢病灶的进展程度,可帮助判断是双原发肿瘤还是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双侧肿块均未见成熟脂肪、钙化成分,结合患者老年女性,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小。卵巢淋巴瘤通常为实性病灶,囊实性少见,常见分叶状,出血、坏死、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不伴有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育龄期妇女,表现为附件区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囊壁较厚,可有分隔,囊内有新旧不一的出血信号,临床有痛经史,多并发子宫腺肌症。05诊断病理(右附件)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分化,累及输卵管壁组织,可见脉管内癌栓。(左附件)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分化,累及输卵管壁组织。
免疫组化结果
Vimentin(-),
WT-1(-),
P53(-),
ER(10%+,染色强度:中),
PR(80%,染色强度:中-强),
Ki67(95%+),
CK7(++),
CK20(-),
PAX-8(+++)。
(子宫)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分化,癌组织浸润深肌层(大于肌壁1/2),累及宫颈,脉管内可见癌栓。
06讨论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varianendometrioidadenocarcinoma,OEA)是发生于卵巢的一种子宫内膜样肿瘤,占卵巢上皮来源肿瘤的10%。好发年龄为40~60岁。约70%病例的肿瘤局限于卵巢及邻近盆腔组织,双侧病变约占28%。
病理:
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实性者柔软、质脆,囊实性者可见结节突入囊腔。镜下肿瘤细胞多呈卵圆形、圆形或管状腺体,腺体由复层非黏液上皮细胞构成,也可以出现筛状或绒毛结构。
影像学表现:
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囊实性或实性肿块,单侧多见,边界清楚或部分模糊,实性成分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与肿瘤细胞容易发生坏死、囊变相关)。其它征象包括:盆腔积液,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等。约10%-15%的卵巢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癌同时发生,因此当影像学表现为双侧或单侧附件区占位伴子宫内膜增厚时,需要在鉴别诊断中考虑本病。
作者简介:徐筑津,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
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
专家白癜风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cdouban.com/zyzz/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