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一、胆囊息肉的定义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lesionsofthegallbladder,PLG)是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凸起的一类非结石样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囊息肉(polypofgallbladder)。近年来随着B超等检查手段的普及,PLG检出率日益增高,已成为胆囊常见疾病。
二、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
1饮食高脂肪饮食可能与部分PLG的发生有关。高脂肪饮食者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多见,胆固醇代谢和脂质代谢易失调,可能促进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蓄积于胆囊粘膜上皮,引起胆固醇息肉等胆固醇沉积病。
2年龄PLG最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肿瘤性PLG50岁后多见,恶性PLG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3性别PLG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女胆汁成份存在差异有关。但胆囊癌发病率女性较男性高,可能与女性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发病率高有关。
4炎症和结石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与多种PLG密切相关,可直接诱发或促进PLG的发生。PLG胆囊炎并发率为20%~50%,胆结石并发率约30%,恶性PLG胆结石并发率高达70%~90%。
三、胆囊息肉的病理类型及分类
PLG的分类尚未完全统一。按病变数目,分为单发息肉和多发息肉;按病变部位,分为胆囊颈部息肉、体部息肉和底部息肉;按年Christensen病理分类标准,分为良性假瘤和真性肿瘤;目前比较广泛采用的分类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胆囊息肉
1)胆固醇性息肉为最常见的PLG,占PLG总数60%以上,占非肿瘤性PLG80%以上。又称胆固醇结晶沉积症。胆固醇性息肉为胆固醇代谢失调的局部表现,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大量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堆积在粘膜固有层,表面覆以正常粘膜上皮,逐渐形成向粘膜表面凸起的黄色结节。结节由积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具微血管和分支的绒毛样凸起,苏丹Ⅲ染色呈棕红色。其结节分布有两型:一为弥漫型,粟粒样黄色小结节广泛分布于整个胆囊粘膜内表面,如草莓状,又称“草莓状胆囊”;另一种为局限型,由由结缔组织蒂与胆囊粘膜相连,如桑椹状,又称“桑椹状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可发生于胆囊任何部位,常为多发性小息肉,柔软质脆易脱落。迄今尚未见胆固醇性息肉癌变的报道,故认为是非肿瘤性病变。
2)炎症性息肉约占PLG总数的10%。本症为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直接刺激胆囊壁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呈乳头状向囊腔内凸起,部分有二级分枝,表面呈粉红色。组织学特点为胆囊固有层内慢性炎症肉芽组织、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伴间质水肿,分为有上皮的肉芽肿和上皮脱落缺如的肉芽肿。前者由丰富的增生小血管和明显的炎细胞浸润的肉芽组织构成,后者表面及内部存在非增殖性的上皮组织、明显的间质水肿和可能已形成瘢痕的纤维组织,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炎症性息肉是一种小的无蒂病变,约一半为单发,直径一般小于10mm,有一较宽基底部附着于胆囊壁,常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于胆囊切除术中发现。炎症性息肉可癌变,但癌变率较低,若合并胆结石,癌变率明显增高。
3)胆囊腺肌瘤病本症为一种获得性增生性疾病,特点为粘膜上皮、肌层和局部腺肌增生。本病为错构瘤样发育不良,多见于胆囊底部,典型的为圆形、无蒂、稍扁平的结节样隆起,伴数毫米宽深的脐状凹陷,隆起高度为5~10mm,平均直径10mm,最大可达25mm。其病理表现为囊壁增厚,粘膜上皮过度生长,形成壁内憩室、囊肿,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sinus)增多。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弥漫型为整个胆囊粘膜过度生长,腔内囊壁增厚、粗糙不平,并伴粘膜内憩室,粘膜切面有腺样或囊性结构,又称囊性胆囊炎。节段型病变局限于一个平面,故可在增厚的胆囊壁中段发生环形狭窄,把胆囊分隔成两个互通的囊腔,形成葫芦样胆囊。局限型病变仅局限于一处,呈结节状,病变累及范围内胆囊壁增厚,伴一个或多个微小囊腔,囊腔内可有小结石,本型较多见。胆囊腺肌瘤病有癌变可能,节段型发生胆囊癌机率明显高于非节段型,多数学者把本症列入癌前病变。
4)腺瘤样增生性息肉来源于胆囊粘膜上皮,形似腺瘤样隆起,为质软黄色疣状物,表面光滑,多无蒂,单发或多发,多见于胆囊底部和体部。组织学特点为伴粘液腺化生的上皮细胞增生,纤维间质中可见与肌层相连的平滑肌纤维,并可见杯状细胞和类肠上皮化生。临床病理研究示本病变无明显癌变倾向,一般认为是非癌前病变。
2、肿瘤性胆囊息肉
1)腺瘤性息肉是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来源于胆囊粘膜上皮,多单发,直径一般为5~10mm,胆结石并发率约50%。组织学分为乳头状和非乳头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可再分为有蒂和无蒂两种,镜下显示为树枝状结构,伴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柱状上皮或高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胆囊粘膜上皮移形较好。非乳头状腺瘤多带蒂,镜下见多数增生的腺体被中等量的结缔组织间质包绕,偶见腺体呈囊样扩张。本型以腺体管样增殖为主,又称腺管腺瘤,有时可见杯状细胞或基底部颗粒细胞肠上皮化生样改变。偶见整个胆囊粘膜腺瘤样改变,呈无数细小的粘膜表面腺瘤。一般认为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癌变率10%~15%,多见于直径大于10mm、合并胆结石的病变。支持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的根据为:①组织学存在腺瘤性息肉向腺癌的移形;②所有胆囊原位癌均伴腺瘤样成份;③浸润性腺癌中常见残存腺瘤组织;④从腺瘤性息肉到腺癌患者发病年龄有明显递增趋势;⑤随着腺瘤逐渐增大,癌变率明显增加;⑥女性腺瘤性息肉和浸润性腺癌的发病率均高于男性。
2)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是来源于胆囊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颗粒细胞瘤等,均罕见。
3)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多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并存。胆囊癌的主要生长方式为浸润性生长,表现为胆囊局部增厚、变硬,肿瘤发展迅速,很快胆囊呈广泛弥漫性增厚,并向囊腔内凸出,形成巨大肿块,以至胆囊腔变成裂隙状,裂隙内还常见小结石。另一种为乳头状胆囊癌,较浸润型少见,多单发,乳头凸向腔内,肿瘤有时可因粘液变性而呈胶冻样。肿瘤常堵塞胆囊颈部,使胆汁排出不畅,甚至发生阻塞,引起胆囊扩张、胆汁淤积,易合并感染加重症状。
胆囊癌组织学改变多为分化型腺癌,占80%以上,其次为低分化癌、未分化癌、粘液性腺癌、鳞癌、鳞腺癌、类癌、印戒细胞癌、瘤巨细胞癌、多核巨细胞癌、小细胞癌等。分化型腺癌的癌巢呈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腺管样结构,向胆囊壁浸润性生长。粘液性腺癌癌细胞呈多层排列,可见胞核存在异形性和分裂相,腺腔内可见粘液。低分化癌多为实体状生长,有时可见腺管样结构存在。未分化癌癌细胞失去上皮性形态,细胞异形性明显,常为多形性梭形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易被误认为肉瘤。胆囊腺癌组织可出现鳞状化生,故少数胆囊癌是鳞癌。组织学也可出现只有部分组织鳞状化生,即兼有腺癌和鳞癌结构,为鳞腺癌。胆囊壁上存在APUD系统细胞,所以也可发生类癌,但极罕见。
4)胆囊肉瘤本症较少见,胆囊术中发现率为0.2%,女性多见,发病年龄较小。组织学以梭形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多见,其次为多形细胞肉瘤、血管肉瘤、淋巴肉瘤、纤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骨肉瘤、粘液肉瘤等。
5)其它胆囊恶性肿瘤除胆囊癌和胆囊肉瘤外,还有学者报道过恶性混合瘤、黑色素瘤、转移性癌等,但均极罕见。
四、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
PLG较小时一般不引起症状,即使有症状也多缺乏特异性,如右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当息肉较大、息肉脱落、息肉位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右上腹绞痛、黄疸等类似胆结石症状,临床难以区分。国内报告例行胆囊切除术的PLG中,20.5%无临床症状,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胀痛或隐痛,部分胆绞痛,65.38%并发胆囊炎,16.23%并发胆结石、胰腺炎、胆道出血、胆内瘘等。提示PLG的症状主要由并发的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引起。
1、胆固醇息肉多无症状或症状轻,胆囊功能多正常。胆固醇息肉合并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不多见,胆囊切除术诊断本病有50%并发胆结石,但尸解诊断本病仅10%并发胆结石,证明两种疾病并不直接相关。小的胆固醇息肉脱落后可暂时阻塞壶腹部,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2、炎性息肉由炎症直接刺激引起,主要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症状,为反复发作性上腹部胀痛或隐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囊内浓缩的粘液、结石进入胆管,可发生梗阻,呈急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典型症状。
3、单纯性腺肌瘤病一般无症状,但可因病变范围大、病变梗阻胆道,引起类似胆结石的症状。若合并胆结石,主要表现为胆结石症状。
4、腺瘤性息肉和早期胆囊癌多无特异临床表现,多数表现为合并的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状。早期胆囊癌患者多以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体重减轻和食欲不振入院,还可伴便秘、消化道出血等少见症状。中晚期胆囊癌患者腹部可扪及块状物,出现肝肿大、腹水等征象。并发症有胆囊感染、积脓、穿孔,以及肝脓肿、膈下脓肿、胰腺炎、门静脉血栓形成、肠梗阻等,还可与附近胃肠道形成瘘管。
五、胆囊息肉的诊断鉴别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目前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
息肉样胆囊癌占9%~12%,特征为10mm,单发为主(82%),多数位于胆囊颈部(70%),病变以中、低回声为主,约50%伴有胆石。具有上述特征时,应早期作根治性胆囊切除,应将胆囊管上下的结缔组织及胆囊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
六、胆囊息肉的治疗
治疗的关键在于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PLG。一般认为肿瘤性PLG的高危因素为:①单发;②病变直径≥10mm;③病变位于胆囊颈部;④基底部宽或蒂粗大;⑤合并胆结石;⑥CFDI显示有丰富血流;⑦年龄大于60岁。
1、手术切除术或腹腔镜切除术
多数学者认为以下情况应积极行手术治疗:①高度怀疑为肿瘤性PLG;②有明显临床症状;③病变短期内明显增大。但胆囊切除后,可引起胆道和肠道生理功能紊乱、胆道流体力学发生改变,导致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升高。国外报道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结肠癌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术者增加45倍。故选择胆囊切除术时,仍需慎重。
2、微创保胆治疗
一些学者提出对良性PLG可采用切除息肉保留胆囊的治疗方法,包括腹腔镜下PLG切除术、B超下经皮胆道镜PLG切除术等。摘除PLG后当即行病理检查,如为良性则关闭胆囊,如为恶性,则行胆囊切除术。微创保胆治疗的适应证为:①病变直径10mm,胆囊形态正常、功能良好;②PLG为良性或非肿瘤性;③近期无胆囊炎症,不合并结石。术后PLG复发少见,胆囊功能良好。
3、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PLG属“胆胀”之列,治疗以理气活血、清热解毒、化湿祛痰、软坚散结为法,包括文金散、金虎丹、清胆散结丸、利胆散结汤等,有一定疗效。
4、随访
对于病变直径5mm、无临床症状的PLG患者,主要予随访,一般3~6月行一次B超检查,若发现病变大小、性质明显变化,及时治疗。
七、胆囊息肉的预防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3、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4、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规律不熬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