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个病例助你掌握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

导语

卵泡膜细胞瘤起源于卵巢性索间质,占卵巢肿瘤的0.5%~1%,由具有卵泡膜和成纤维分化特征的瘤细胞组成,两种成分可同时出现于同一种肿瘤内而且相互移行。肿瘤多为良性,恶性极少见,好发于绝经前后。因肿瘤可分泌激素(主要为雌激素),可引起女性绝经后阴道流血、内膜增厚甚至癌变,故正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非常重要。

病理

卵泡膜细胞瘤以单侧为主,呈实性,质地坚硬,具有完整包膜,大多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部分内部见囊性变或灶性出血区,可合并有钙化及各种变性,较大的肿瘤常合并有腹水及CA升高。

临床表现

卵泡膜细胞瘤生长缓慢,早期瘤体小时多无特殊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

肿瘤增大至中等大小时,可出现下腹部不适感或腹胀感。

患者一般无明显疼痛,瘤体较大时可有压迫症状如尿频、尿急等。

发生于绝经女性时,可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

超声表现

典型卵泡膜细胞瘤超声表现以实性占位为主,内部呈较均匀低回声;

若含有较多纤维组织时,后方回声可出现不同程度衰减;

若内部出现灶性出血、坏死时,可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改变;

直径5cm的肿块常呈实性包块,而直径10cm的肿块可因内部出现灶性出血坏死而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包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常可在团块内部探及点线状血流信号。

也有研究指出,肿瘤内部血流可不丰富或无血流信号,以高阻力为主,也可因肿瘤过快生长致使局部毛细血管较快增生而呈低阻。

典型病例1

患者女,66岁,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月就诊,无明显不适。

图1右附件区见大小约2.7×1.8×2.0cm低回声块,边界清晰,右卵巢未见明显异常

图2CDFI示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术后病理证实为右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典型病例2

患者女,55岁,无意中检查发现盆腔包块就诊,无特殊不适。

图1和2子宫左前方见范围约5.8×5.6×3.8cm囊实性包块,边界清,实性部分位于包块内一侧,大小约2.7×2.9×2.5cm,呈均质低回声,边界清晰

图3CDFI示实性部分内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PW示低阻血流频谱

术后病理:左卵巢颗粒卵泡膜细胞瘤

典型病例3

患者女,58岁,常规检查发现盆腔包块就诊,无特殊不适。

图1子宫右后方见范围约6.2×6.3×4.9cm均质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图3CDFI示肿块内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

术后病理:右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典型病例4

患者女,59岁,发现盆腔肿块就诊,无明显不适。

图1和2子宫萎缩,其正前方见范围约9.8*7.1cm均质低回声包块,内可见几个小囊性区,边界清晰。盆腔可见积液。

CDFI示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术后病理:左卵巢卵泡膜细胞瘤伴黄素化。

鉴别诊断

(1)宫浆膜下或阔韧带肌瘤:当卵泡膜细胞瘤与子宫贴近时,易被误诊为子宫浆膜下或阔韧带肌瘤。超声鉴别要点在于卵泡膜细胞瘤的肿块与子宫无连续的浆膜回声,加压或推动肿块时与子宫分离。但个别卵泡膜细胞瘤与子宫粘连,不易区分。

(2)卵巢纤维瘤:由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构成的肿瘤,亦是性索间质肿瘤常见类型,较卵泡膜细胞瘤少见,亦可表现为低回声、后方伴衰减和合并腹水,从声像图上两者鉴别较困难。

(3)卵巢勃勒纳(Brenner)瘤:以良性为主,由上皮细胞和纤维间质组成,一般后者占优势,故超声声像图肿物常呈现深重声影,较卵泡膜细胞瘤衰减更明显。

(4)部分卵泡膜细胞瘤内回声明显减低,甚至呈无回声,超声易误诊为巧克力囊肿、卵巢囊肿。巧克力囊肿、卵巢囊肿均是囊性肿物,有囊壁结构,后方回声明显增强;卵泡膜细胞瘤缺少囊壁,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甚至有衰减,内部可测及血流。

(5)当卵泡膜细胞瘤表现为较大的实性不均质或囊实性包块,且出现大量腹水,血CA明显升高时,易误诊为卵巢癌。卵巢癌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盆腔肿块常呈不规则形、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实质区血流丰富,血管走形不规则;同时常规探测腹盆腔、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转移或盆腹膜有无种植,有助于诊断。

小结

通过上述对卵泡膜细胞瘤声像图及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我们对该病有了较多的认识,认为低回声、包膜完整、后方伴衰减是实性卵泡膜细胞瘤主要的声像图表现,一旦出现此声像图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而瘤体较大、压迫子宫、内部有不同程度囊性变、灶性坏死区者,仍需结合临床特点注意与卵巢癌、卵巢纤维瘤、子宫浆膜下或阔韧带肌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今日福利

超声时间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cdouban.com/yfzl/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