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超声诊断学第三辑1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

定义

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到子宫肌层,伴有邻近平滑肌组织的增生。是指在子宫肌层内含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子宫内膜呈憩室样向下长入子宫肌层所致。

临床特点

1、患者最常见有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症状。

2、少部分患者无症状。

3、可引起月经出血过多,部分患者可有贫血。

4、子宫增大,但一般小于孕3个月大小。

5、常伴有卵巢肿物(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6、可伴有不孕症。

7.常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约30%患者无症状,主要症状为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子宫球形增大、质硬,经期有压痛。

病理特点

1、大体病理: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球形,病灶呈弥漫性,病灶局部肌层增厚变硬,肌层内常见黄褐色或蓝色小囊腔,腔内为咖啡色稀薄液体。

2、显微镜下可见肌层内呈岛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内膜腺体常处于增生期改变。

超声特点

1、子宫肌壁增厚呈球形或椭圆形态;

2、肌壁增厚肥大,肌层内弥漫性或局灶性不均质低回声、等回声或稍强回声;

3、可异位于子宫的前壁或后壁,以后壁更常见;

4、子宫内膜和肌层连接处界限不清;病灶边界不清,一般无明显的肿块形态;

5、肌壁内多发0.2-0.6cm的囊性低回声;

6、内膜假性增宽;

7、病灶内多个线样衰减区(栅栏样改变);

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病灶内部显示斑点状散在血流信号。

各类型超声下表现

(1)弥漫型:子宫呈球形增大,宫腔内膜线居中,子宫肌层回声普遍增高,呈分布不均粗颗粒状,有时后方回声栅栏状衰减,致使子宫肌层回声普遍降低。

(2)前/后壁型:病变局限分布于整个前壁或后壁肌层,偶见分布于侧壁。以后壁较多见,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宫腔内膜线前移,前壁肌层回声均匀,后壁肌层普遍增厚,回声不均,多呈栅栏状衰减。

(3)局灶型:子宫腺肌瘤属于此类,子宫不规则增大,形态欠规整,局部隆起。病灶内呈不均匀高回声,伴少许声衰减或呈栅栏状衰减回声。周围肌层回声正常,病灶与正常肌层之间没有清晰边界。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1)血流分布特征:子宫内血流信号较正常增多,但由于腺肌病常伴声衰减,不容易显示出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在病灶处肌层呈星点状、条状散在分布,或呈放射状排列。

局灶型者仅在病灶部位血流信号稍增多,病灶周围肌层血流分布正常。

无论哪种类型,当腺肌病较严重,阴道流血时间长、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肌层血流异常丰富,血管呈粗条状贯穿肌层,相连成网状,并可记录到低阻力型动脉频谱,此时应仔细与恶性病变鉴别。

(2)血流频谱:子宫腺肌病病灶处的动脉性频谱与子宫动脉各级分支的频谱基本相同,阻力指数常大于0.50,偶尔在严重的腺肌病子宫内可记录到低阻力型动脉频谱,静脉性频谱则较多见。

鉴别诊断

大部分子宫腺肌病病情轻,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痛经,子宫病变轻微,加上声像改变除子宫肌层回声稍不均匀外,没有典型图像,因此子宫腺肌病漏诊率较高,有时超声下与子宫肌瘤难以鉴别。

1、子宫内膜癌:内膜增厚,病灶边界不清,可为弥漫性或局灶性不均质增强回声,内可见低回声区,周边可有较丰富血流,但病灶主要位于宫腔内膜层。

2、子宫肌瘤:肌层内圆形、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肿物。

临床评价

大部分子宫腺肌病病情较轻,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痛经,子宫病变轻微,加上声像改变除子宫肌层回声稍不均匀外,没有典型图像,因此子宫腺疾病的漏诊率较高。因此临床诊断要重视病史,有进行性痛经的病例可适当放宽标准。

处理原则和预后

1、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和症状决定是采用手术治疗还是对症治疗。

2、预后:良好,多数患者绝经后症状消失。

女,38岁,因受孕来诊,无其他症状。而发现其子宫前后径达8个厘米,后壁明显增厚,回声不均质,而且CDFI所引出的血流信号偏多。因而高度怀疑是子宫腺肌症。

销售部负责人

全国总代理电话

山东省赵老师:

贵州省常水老师:

江苏省庞王娟:

江苏省汪老师:(南京书店负责人)

湖北省曹老师:

总部及内蒙古省:

付款方式,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
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cdouban.com/yfzl/9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