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炙如何治疗
1:32红花掌炙介绍1来自在家创业论坛
本文简单介绍了如何利用掌灸治疗痛经的方法,只是希望能够缓解诸位女性朋友的痛楚。
痛一般有两种: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或在行经期间感受寒邪、水湿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痛经也可能因为个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引起,即中医所谓的“不荣则痛”。
痛经的治疗也主要是针对“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来确定治疗方法的。而掌灸的功效正好两者兼顾,既可以温阳散寒又能够消扶阳固脱,再加上掌灸取操作简单,所以是治疗痛经的最佳方法。
一、少女痛经
少女痛经绝大多数是原发性的痛经,一般从初潮开始就痛,有的可能跟子宫的角度有关,比如,子宫过度前倾,或过度后倾,或者跟经血通道过于狭窄有关。女孩成年,结婚生子后,这种情况会有改变,原发性的痛经,绝大多数婚后自愈。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遭受了生冷寒凉,喝了冰水或冰饮料,经期淋雨,包括感冒等引起寒凝血淤,都会引起痛经;南方天气湿热,吃了湿热的东西,比如多食虾蟹、芒果和荔枝等热性食物,也会导致气滞血淤,引起痛经;学习和工作压力过大,心情压抑,同样会痛经。
原发性痛经出现在月经前后,一般来说比较容易治疗。来潮前可以吃一点中药,也可以疏通,吃一些理气的药物。如果要止痛效果快,可以用掌灸最快,灸一下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马上就止痛。
少女痛经,表现为月经期及月经前后,小腹及腰部疼痛,常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亦称经行腹痛,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四型:气滞血淤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
辩证分型:
气滞血瘀型:疼痛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舌有瘀点;
寒湿凝滞型:腹部冷痛,得温则痛势缓解,经量少,舌苔白腻;
气血不足型:绵绵作痛,少腹软喜温喜按,经色淡,月经量少;
肝肾不足型:腰膝酸软,痛势缓头晕耳鸣,寐不安,苔少舌红;
(说明:以上四种类型是很好分辨的,只要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基本就可以定型准确)
治疗选穴:应急灸阿是穴即可。
调理主灸穴位:阿是穴、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
并可辩证搭配辅穴:
气滞血瘀型:中极、太冲。
寒湿凝滞型:归来、地机。
气血不足型:气海、血海。
肝肾不足型:气海、百会。
灸法:患者须在月经来潮前1周或2~3天开始掌灸,每日3—4个穴位,轮换掌灸,应使穴位皮肤红润、充血,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至经血基本干净时停灸。每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神阙就是肚脐,在肚脐上5根手指的地方和在肚脐下4根手指的地方就是中脘和关元,自己多灸这3个穴位比较方便,效果也不错。
二、已婚妇女痛经
已婚妇女痛经多是继发性痛经,如果女性痛经时还伴有腰疼、发烧、月经量增多、下腹部坠痛、体温升高,经血颜色为淡茶褐色或者气味发生变化,痛感越来越强,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恶心或者呕吐、腹泻,那就有可能是子宫后位或者其他疾患所导致,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等。
比如引起痛经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就被列为一种比较严重的妇科病,而痛经只是被认为是其症状之一。
女性生产的最佳年龄是25到30岁,错过这个时期是非常可惜的。很多女性30岁都还在做人流,要知道人流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之一,而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起严重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时,不少治疗方法都是采取切除子宫的方式。
由子宫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和一般的原发性痛经有很大不同,原发性痛经在月经最初的时候就疼痛,疼痛具有均匀的时间间隔,每次疼痛的程度相当。而继发性痛经则是在月经开始之后,一段时间才开始疼痛,而且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加疼痛。
治疗前,首先要诊断明确,然后对症治疗。如果是因为妇科病导致的痛经,按照治疗各类妇科病的穴位配方调理(咨询女人家微商的业务代表),同时配合使用花清丹+臭氧油调理。
已婚妇女痛经按经络循行线路准确取其主穴和配穴,再进行施灸。
调理主灸穴位:阿是穴、天枢、曲骨、太溪、合谷、筑宾、照海、水道、上髎、次髎。
并可辩证搭配辅穴:
中脘、关元、中极、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
灸法:患者须在月经来潮前1周或2~3天开始掌灸,每日3—4个穴位,轮换掌灸,应使穴位皮肤红润、充血,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至经血基本干净时停灸。每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天枢穴
天枢穴的位置:在腹部,横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即:在腹中部,距脐中左右2寸处。
取穴技巧:仰卧,肚脐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
主治疾病:便秘、腹泻、细菌性痢疾、腹痛、腹胀肠鸣、呕吐、虚损劳弱、伤寒、中暑呕吐、急性阑尾炎、月经不调、不孕、带下,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
2、曲骨穴
位于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即: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取穴时采取仰卧位。)
小腹部,由肚脐从上往下推,会触摸到一个拱形的骨头,这块骨头就是耻骨,在这个拱形边缘的中点的位置就是曲骨穴。
身体方面:主治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前列腺、阳萎、赤白带下、痛经;
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皮肤方面:治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等;
作用功效:通利小便、调经止痛、收降浊气等。
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3、太溪穴
太溪穴的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主治疾病:
头痛、目眩、牙痛、咽喉肿痛、气喘、支气管炎、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胸痛咳血、消渴等。
女性生理不顺、月经不调、肾脏病、遗精、膀胱炎、阳痿、小便频数、乳腺炎、增强性功能等。
关节炎、风湿痛、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内踝肿痛、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手脚冰凉、手脚无力等。
精力不济、失眠、健忘、祛斑、美容、祛痘、祛眼袋浮肿、祛黑眼圈、美白肌肤等。
4、合谷穴
合谷穴的位置: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先以右手拇指内侧(第一个指骨关节)横纹,对准左手虎口(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右手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着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就是合谷穴。按住以后按照一定的方向按揉,合谷穴其实一个保健穴,就算平时没有什么病的情况下,按揉它对身体也有好处。)
主治疾病: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感冒发热,口眼歪斜,中风口噤,面肿,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痛经,经闭,滞产、牙疼痛、牙龈疼痛、牙关紧闭,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下齿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内痛。
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5、筑宾穴
筑宾穴的位置:位于内踝上5寸。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主治疾病:
癫狂、痫证、呕吐涎沫、吐舌、疝痛、小儿脐疝等;
小腿内侧痛、腹痛、痛经、腓肠肌痉挛、精神分裂症、睾丸炎、胃炎、肾炎、盆腔炎等;
膝盖发软、没劲,祛湿、化痰、活血等。
筑宾穴的作用:益肾宁心、理气止痛、清热利湿、化痰安神。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膀胱炎等。
穴位配伍:筑宾穴配肾俞穴、关元穴治水肿;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配鸠尾、中脘主治癫痫;配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尿赤尿痛。
6、照海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即:在我们脚上内踝骨下方的凹陷处,用手掐按或用皮肤针敲打不要出血。(原则就是不能用灸法)
主治疾病:
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惊恐不宁等精神、神志疾患;
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小便频数等妇科病证;
便秘、疝气、脚气、下肢痿痹等。
作用功效: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尿道炎、肾炎、神经衰弱、癫痫、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穴位配伍:照海穴配列缺穴、天突穴、太冲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配合谷穴、列缺穴,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配中极穴、三阴交穴,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配肾俞、关元、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7、水道穴
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仰卧位,在天枢穴直下3寸,关元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疝气等。
利水消肿、调经止痛、痛经活络、利尿通淋
本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按摩该穴能利尿、治疗各种水肿病。
水道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痛经、不孕;配筋缩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脊强。
8、上髎穴
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
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调理下焦,通经活络。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阴挺、带下、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炎。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腰骶关节炎,膝关节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其它:外阴湿疹,痔疮,睾丸炎,便秘,尿潴留等。
本穴可用于催产,引产。
上髎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疗小便不利。
9、次髎穴
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俯卧位取穴。
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腰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遗精、小便不利、下肢痿痹,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
次髎穴,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病证。
次髎穴配血海穴治痛经;配三阴交穴、中极穴、肾俞穴治疗遗尿。
灸中脘、曲池、足三里,可以调整全身气血,恢复阴阳平衡。
三阴交为足之阴经之交会,具有养肝健脾,温经化瘀,活血理气,消炎止痛之功,为治疗痛经的有效穴。
精血同源,需要精血同补,故灸肝俞和肾俞。
关元为任脉经穴,为治妇科疾病要穴。灸之可补下焦,使冲任调和,有散寒暖宫,温经止痛之功;
中极(位于脐下4寸)系膀胱之募穴,任脉和足三阴经之交会,通于胞宫,联冲脉,有调理冲任气血,补肾培元,清热利湿之功,可增强气化,使小腹舒适;
诸穴相配,共奏理气活血,散寒暖宫,温经止痛,补虚作用。灸以上穴位不仅能治疗痛经,还可以调节月经周期,治疗月经先期、后期、不定期等。
注意事项:
1、本品为外用品,严禁口服。
2、皮肤过敏、有血友病、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者禁用。
3、皮肤有溃烂和开放性伤口的部位不宜使用。
4、眼部、面部、皮肤娇嫩的部位慎用,孕妇、婴幼儿禁用。
5、肿瘤患者禁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全面了解
掌灸如何治疗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白癜风论坛